关注我们
当前位置: 首页 > 新闻中心 > 媒体报道
【天津政法报】市三中院:履职一年,打造“现代化智慧法院”
分享到:
作者:邰北  发布时间:2020-08-03 11:31:11 打印 字号: | |

去年4月1日,天津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正式依法履职。据统计,截至今年5月31日,该院共受理各类案件12322件,平均结案时间49.18天;建设完成31间科技法庭,开庭效率大幅提升;书记员笔录的手动录入量降至10%到30%,大部分笔录可以通过智能识别录入完成。

这组数据背后,是市三中院对信息化建设的不懈探索。从正式履职到顺畅运行,从传统模式到创新变革,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,该院以打造“现代化智慧法院”为目标,深入推进诉讼服务现代化、审判辅助智能化、司法管理网络化,真正实现让数据“跑”起来,促进审判能力和审判体系现代化。

智慧语音+法官辅助系统 

让庭审效率大幅提升

“现在开庭真是比以前方便多了,各种设备越来越先进!”这是律师们在使用了语音笔录系统后,发出的感叹。市三中院是本市第一批全院覆盖“智慧语音庭审系统”的试点法院,各种科技手段上线后,变化显而易见。

“经庭前征得各方当事人同意,本次庭审全程同步录音录像记录庭审活动。”法官话音一落,面前的电脑屏幕上就同时出现了文字记录。与以往案件审理不同的是,整场庭审不见书记员忙碌伏案记录的身影,而是通过人工智能语音转写代替传统书面笔录。

该院也是全市首家全面使用“法官辅助系统”的法院。为解决案多人少任务重、开庭效率低等问题,该院结合法庭的科技设备,在全市率先试点“法官辅助系统”,同时积极探索并引进人工智能技术,取得良好的效果。

庭审中,法官可以直接通过资料名称快速找到证据并实时展示。屏幕的左下方设有法条检索模块,如需要查阅相关法条,只需说出相应指令就可查阅。在使用过程中,系统通过对不同类型案件及不同地域口音进行“自我学习”,语音识别准确率可达95%,举证质证、法庭辩论环节庭审时间大大节省。

这些只是该院推进法院信息化建设的一个缩影。目前,该院已在31间科技法庭设置庭审笔录系统,正式使用开庭场次达到3295场,月均275场,整体使用率达90%以上。

高科技融合互联网审判 

全方位提升诉讼服务能力水平

作为新建院,市三中院也在全方位提升诉讼服务能力水平。结合辖区东疆港自贸区融资租赁企业密集、高新技术产业知识产权纠纷多发的特点,该院与相关部门密切协作,吸引律师、专家学者、行业协会合作方、退休法律工作者、志愿者、公证员等担任特邀调解员,以在线视频调解为基本架构,动员各方力量,充分实现诉调对接、共建共享,共同打造服务保障辖区营商环境的“主战场”。

电子送达、网上调解、起诉状生成、裁判文书生成、区块链存证技术,从“跑腿”到上网,从线下到线上,高科技深度融合于互联网审判,将“互联网”这个“最大变量”转变为“最大增量”。

“开庭可以不用到现场了,不仅免去了我们的奔波之苦,也大大降低了诉讼的经济成本和时间成本。”一场庭审后,远在广州的当事人向市三中院知识产权法庭表达了感谢之情。

这是该院知识产权法庭首次启用“云庭审”模式公开审理的一起网络传播权纠纷案件。现场,书记员宣读法庭纪律,审判长主持核对当事人身份信息,询问是否申请回避,并告知诉讼权利义务等,虽然当事人并未出现在庭审现场,但是完整的庭审环节一个不落,通过互联网完整地呈现在了庭审参与者的面前。

在疫情防控的特殊时期,各地法院纷纷把目光投向了互联网。作为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的“先行者”,市三中院不断建设完善互联网法庭,在市高院统一建设一间互联网法庭的基础上,又增设两间并推行使用。

疫情期间,该院依托智慧法院建设成果,利用互联网法庭开展庭审,让当事人足不出户参与庭审、解决纠纷,为人民群众提供便利、灵活、多元的诉讼服务。

截至目前,该院利用互联网法庭开庭审理了348起民事和知识产权案件,既保障了当事人和诉讼代理人的诉讼权益,又有效减少了人员聚集,遏制疫情蔓延,为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了有力的司法保障。

“这一年来,我们紧紧围绕服务大局,充分发挥智慧法院建设在社会治理体系中的重要作用,在审判体系和审判能力现代化的路上,步伐坚实有力。”市三中院院长郝树龙表示,该院将开启全面建设智慧法院新征程,向着更加网络化、阳光化、智能化的未来继续前进。

 
责任编辑:张哲浩